近年来,HSE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已经在石油化工行业逐步推行起来,人们对HSE管理从认识、了解到熟悉,经过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当前石油化工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压力大的新形势下,面对企业持续重组,安全管理人员日渐减少的局面,如何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做到HSE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有机结合,成为新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的新课题。通过5年来的HSE管理工作的实施,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逐渐探索出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一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实施HSE管理,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明确人的安全职责、规范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使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是HSE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1.通过安全目标责任管理。落实领导安全责任
HSE管理关键在领导,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使每个领导干部真正负起安全责任,才能保证装置的安全稳定生产,杜绝事故发生。为此,化肥厂实施了安全目标责任管理,厂与各级基层负责人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厂安全管理目标进行分解,按照管理部门、车间管理职能和工作侧重点不同进行责任承包,并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对未发生事故,按时完成承包目标的部门和车间的负责人进行奖励;对发生事故和未完成承包目标的部门和车间进考核;对发生重大事故的车间,除对车间进行考核外,相应的对主管科室进行考核。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了领导的安全责任,提高了各级领导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有效地杜绝了各类事故的发生。
2.签订全员安全合同。落实员工安全生产责任
为了规范员工作业行为,落实员工安全责任,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合同中明确了生产过程中企业与员工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形成了企业对员工负贵,员工对企业负责的同时对自己负责的新机制。员工在工作中以“三不伤害”为准绳,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杜绝了事故发生,保证了安全生产。
3.签订检维修(施工)安全协议,落实承包商的安全责任
为做好对承包商检修(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在签订经济合同的同时,签订《检维修(施工)安全协议》,并交纳抵押金,合同由安全环保处审批备案。合同内容包括检修(施工)过程的相关要求,承包商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对承包商检修(施工)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约束,落实承包商的安全责任。在检修(施工)过程中由业主按照安全合同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及时停止作业,整改后方可继续检修(施工);对屡次违反安全合同又不整改的承包商,终止安全合同和经济合同。如果检修(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按照合同中责任的规定追究有关方面的责任。检修(施工)结束后,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对检修(施工)过程承包商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安全环保科,安全环保科对承包商进行考核,将承包商履行合同情况记录在案,作为以后承包商资质审查和招投标的重要依据,以此提高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
二、加强HSE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高低反映一个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化肥厂时刻把对员工的培训教育作为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大事来抓。通过集中讲课、下发安全学习材料、观看事故录像、进行事故预案演练等,把安全教育的内容贯穿到生产全过程,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及突发事故状态下的应变能力。
一方面加强对HSE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利用公司和厂举办的培训班,对HSE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教育,着重培训安全生产法规、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内容,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全员安全教育。结合季节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形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学习股份公司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各个时期安全工作要求、节日安全知识、岗位安全知识、易燃易爆物质知识、有毒有害物质防治、风险管理基础知识等内容。结合岗位实际,组织岗位应急预案演练,开展HSE知识竞赛,加大HSE基础知识的培训教育,使广大员工自觉投入到HSE管理工作中。另外,利用当前局域网的便利条件,进行网上HSE交流,各单位在网上可以浏览厂安全生产动态、劳动保护安全知识、同行业事故信息、HSE管理的新举措等相关内容,扩大了安全教育的影响面,进一步提高了各级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定期对压力容器操作人员、电工、起重工、厂内机动车驾驶员、电气焊工、司炉工等特殊工种进行初训和复训取证,使特种作业人员取证率达到100%。加强对外来人员的安全教育,实行先教育取证后入厂施工的原则,严把入厂关,减少了承包商事故的发生率。
三、建立安全监督体系,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速,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为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企业经营理念,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和主题。依据法律法规实施有效的安全监督,建立健全安全监督体系,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为了做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早日实现与国际接轨,化肥厂建立了由生产副厂长任安全总监,安全环保科科长和各车间生产主任任安全监督,安全环保科科员和车间安全员任安全监督员,班组安全员任民主安全监督员的安全监督体系,并明确了相应的职责,赋予安全监督员相应的权力,实行生产全过程HSE监督。各级安全监督依据法律、法规、标准、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保证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各项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
对关键生产装置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管理,设立了专职的安全工程师,实施全过程安全监督。制定实施了要害部位“1121检查制度,即:岗位操作工每小时检查1次;车间主任和安全员每天检查1次;安全环保科管理人员每周检查2次;厂承包领导每月检查1次。检查完毕后在要害部位记录本上签字,督促隐患及时整改。另外在每季1次的“岗位责任制大检查”中,对要害部位重点检查,保证安全设施、消防设施齐全好用,保证要害部位的稳定运行。
各级安全管理人员时刻把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作为HSE管理工作的立足点。结合季节特点组织安全专项检查,定期进行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安全阀的检查和校验;定期组织劳动保护用品检查,消防设施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及时督促进行整改,短期内不能整改的,制定了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明确了责任人。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隐患,为装置的安、稳、长、满、优生产奠定了基础。
四、实施生产全过程的HSE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个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模式,是一个闭环的循环过程。实施生产过程风险管理,预测、预防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削减措施,达到控制和避免健康、安全、环境事故的目的,是HSE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做好安全管理的关键。风险管理包括:危害因素识别、对风险危害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价、制定风险削减措施、建立相关记录和应急反应计划、开展必要的培训和演练、实施中加强安全监督和检查、施工结束后的总结和建议、对原风险管理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化肥厂把风险管理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工艺生产过程的风险管理,一个是检维修(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削减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等工作,以达到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1.工艺生产过程的风险管理
化肥厂挑选技术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风险评价的业务骨干,有重点地培训风险管理的原理、风险评价方法的使用、风险削减措施制定和实施的原则等内容,有组织地进行全员HSE风险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使职工了解风险管理的原理和基本的危害因素识别方法。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生产装置风险评价,使用“安全检查表法”和“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进行危害因素的识别统计,由评价业务骨干进行讨论研究确定危害因素;使用“火灾爆炸指数法”对装置易燃易爆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价;使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法”对各类风险的危害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事先确定的判别准则相比较,确定出可承受风险和不可承受风险。对于可承受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对于不可承受风险使用“事故树法”进行再评价,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对应的风险削减措施,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削减措施和应急计划下发到相应的岗位,经培训后予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实际或达不到削减风险效果的情况再进行纠正和完善,最终达到削减风险的目的。
2.检维修(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
检维修(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相关工作。
根据检维修(施工)项目计划,由评价业务骨干和参加检修的员工及参加检修(施工)的承包商共同讨论,把检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或与检修(施工)有关的不安全因素识别出来。针对列出的危害因素,使用“LEC法”或“矩阵法”分项目进行评价,对确定的重点项目逐项进行风险评价,对其他项目归类进行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事先确定的判别准则相比较,确定出可承受风险和不可承受风险。对于可承受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对于不可承受风险使用“事故树法”进行再评价,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对应的风险削减措施,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其次,将制定的风险削减措施和应急计划下发至每个参加检修(施工)的员工和检修(施工)作业队伍进行学习,并与外来检修(施工)承包商签订《检维修(施工)安全协议》,按照《检维修(施工)安全协议》的规定进行检修(施工)过程的管理。在检修(施工)作业中落实各项风险削减措施,对不符合检修(施工)实际的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根据检修(施工)结束后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将有效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检修(施工)工作中。
经过生产过程风险管理的实施,总结出了以下几个要点:
(1)应选择在工艺、设备、安全业务方面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作为评价业务的骨干。
(2)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应符合现场生产实际,有针对性。
(3)风险削减措施并不一定要进行投资改造,但应该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
(4)风险削减实施过程中应及时检查落实情况,避免流于形式,缺乏效果。
(5)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应不断补充和完善,并根据生产情况的变化定期组织重新再评价。
实施HSE管理,应借鉴传统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和优点,与传统安全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把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