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已经进行近30年的探索,终于在2007年写进了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07]15号)。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
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综合国内外能源管理师制度和做法,山东省节能办公室、煤炭工业节能办公室和山东节能协会,提出了通过设立能源管理师新职业的途径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方案,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我国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是我国节能工作的迫切需要
从1979年开始,我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展节能工作。3 0年来节能事业起起伏伏,固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能源供需形势等因素有关,但缺少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节能管理队伍也是重要原因。如果说我国3 0年前就有必要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那么现在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就更加必要和迫切。因为当时全国能耗总量不足6亿吨标准煤,而2007年达到了26.5亿吨标准煤。
(二)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是提高节能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没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节能专业队伍,节能事业难以健康发展。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可以增强节能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和社会荣誉感,有利于引导和鼓励拟从业人员参加能源管理师的学习和职业考试,有利于激励已经从业但尚未达到能源管理师职业标准、获得职业资质的人员加强学习。有关部门按照能源管理师职业标准实施教育培训、职业鉴定、聘任录用,就会不断提高节能队伍的节能管理和技术水平。
(三)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是加强企业节能管理的重要措施
企业作为节能的主体,现在不乏节能的积极性,但是缺乏能源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在对重点用能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时发现,部分企业没有专职能源管理人员,即使有专职人员的企业,也存在能源管理人员节能意识不高、专业技能欠缺、能源管理人员变动频繁以及人员偏少等问题。使得这些企业能源管理薄弱,严重阻碍了节能工作开展和能源效率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充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师制度显得十分迫切。
(四)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有利于引导教育机构培养节能管理人员
在我国,节能与环保几乎同时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纷纷设立环保专业,但基本没有设立专门培养节能管理人员的专业。现在企业从事节能工作的人员,学什么专业的都有,后期培养需要很长时间,且效果不佳。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颁布能源管理师职业标准,就会促进高校设立节能专业,开设节能课程,培养科班出身的节能工作人员。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可行性
(一)变则通——我国尚未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原因分析
30年来,我国节能管理部门从未放弃过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努力,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能源管理师的职业定位与现行的职业分类制度没有很好衔接。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技术职称制度,大家希望把能源管理师纳入技术职称序列,但人事部门不同意。退而次之,只要一个能源管理师的头衔,不进入技术职称序列,人事部门还是不同意。从80年代末到1997年节能法出台,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最终失去了通过立法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机会。妥协的结果则是《节能法》第29条采用了“能源管理岗位”的替代方案。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10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确立了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之后,节能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问题再一次提上了议程。2007年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第25条规定:“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这是国务院文件首次明确我国要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但令人遗憾的是稍后修订颁布的新节能法并没有确认这项制度,还是沿用了1997年《节能法》旧有的规定(文字略有变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起步很早,却没有结果,根本原因是我们一直奢望进入技术职称序列,而2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这条路走不通。与其继续在老路上走下去,不如调整思路,另辟蹊径。途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目标,那就是通过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师制度,发展壮大一支节能专业队伍。
(二)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有一定的基础
20多年来,我国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建立了很多节能工作制度,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技术要求。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和行业,如浙江、上海、江苏、煤炭、石化、冶金等,尝试能源管理师制度的实际运作,开展了能源管理人员培训、考核和能力确认,积累了经验。山东省结合省情和重点用能单位的实际,采取分期分类的推进模式,对企业能源管理人员、节能检测人员、节能服务机构人员、重点用能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工作,每年培训各类人员3000多人。一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有的设立了节能专工岗位,负责全厂的能源管理工作,这些企业普遍能源管理较好,能源利用效率较高,这为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例。
(三)国外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在一些国家能源管理师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早在1952年,日本便开始实行热能管理师国家考试,1979年又增加了电气专业,改名为能源管理师考试。现在每年有4000多人通过考试取得能源管理师资格,到2005年能源管理师累计达到62970人。日本节能法规定,制造、矿业、供电、供气和供热等5个重点行业中,年消费原油3000吨以上的工厂必须从能源管理师中选任能源管理员。日本通过推行能源管理师制度,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能源管理队伍,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工作开展。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多次组织我国各省及行业的节能工作人员去日本进行节能考察和培训,大家普遍认为日本的能源管理师制度值得我国借鉴。另外,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能源管理师制度。
(四)能源管理师的社会需求很大。能源管理师的主要从业领域是用能单位。节约能源法规定,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是重点用能单位。我们做过一个调查,年耗能1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目前一般有节能管理人员50人左右,1万吨以上的10人左右,5000吨以上的5人左右。由此推算,全国重点用能企业目前在岗的节能管理人员约有40余万人以上。
三、关于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构想
(一)基本思路
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应考虑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据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约能源法》、《劳动法》,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突出中国特色,体现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稳定性、群体性和规范性的特征,研究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能源管理职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强化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合理用能、提高能效和节约能源。
(二)职业描述
能源管理师制度是国家节能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立能源管理师职业,建立能源管理师队伍,是实施国家能源管理师制度的具体途径。按照我国职业分类的有关规定,能源管理师可以分为3个层次:助理能源管理师、能源管理师、高级能源管理师。能源管理师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节能管理制度,编制节能规划,并组织实施;对能源消耗量进行计量、统计;对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编制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提出合理用能方案并组织实施,对其节能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评价节能工作成效,提出改进节能管理、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对耗能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节能培训。
(三)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工作步骤
一是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建议,在我国职业分类中设置能源管理师职业。2008年9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节能办公室、煤炭工业节能办公室和山东节能协会联合提出设立能源管理师新职业的项目建议书,并向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司作了汇报,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9月28日,经国家发改委同意并签署意见,项目建议书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1月29日,顺利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评审(项目建议书提供了3个职业名称供专家选择,分别是能源管理师、节能管理师和能源师)。
二是在国家发改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机构的指导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考评的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加强节能管理、促进节能降耗的能源管理师职业标准、工作规范和培训、考核、认定制度。这个环节的基本流程是:组建能源管理师职业标准制定专家工作组-开展能源管理师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召开能源管理师职业标准制定研讨会-编写能源管理师职业标准初稿-组织进行技术审查和修改-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终审和发布-编写培训教材和建立题库。
三是有关通过制定节能法规规章等方式,对用能单位聘任能源管理师的级别、数量以及能源管理师的职责作出具体规定,使能源管理师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