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HACCP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英文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简称。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方法,应用在从初级生产至最终消费过程中,通过对特定危害及其控制措施进行确定和评价,从而确保食品的安全。HACCP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控制由食品引起疾病的最经济的方法,并就此获得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认同。
在食品业界,HACCP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它逐渐从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演变为一种管理模式或者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与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合作,以HACCP原理为基础,吸收并融合了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中的有益内容,形成了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5年9月1日发布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2006年7月1日等同采用ISO22000:2005的国标GB/T22000-2006发布实施。 ISO22000的产生,统一了全球执行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的管理体系标准,保证了它不会因国家或涉及的食品不同而不同。采用了ISO9000标准体系结构,将HACCP原理作为方法应用于整个体系;明确了危害分析作为安全食品实现策划的核心,同时将HACCP计划及其前提条件——前提方案动态、均衡的结合。
标准特点
1. 适用于整个食品链 .
2. 是建立在组织良好的食品卫生管理的基础上的管理体系
3. 是基于科学分析建立的体系,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4. 是用于保护食品\防止生物、化学和物理及其他危害的管理工具
5. 强调关键点的控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重点关注解决关键问题
6. 是一个动态的体系,体系及关键控制点随产品、生产条件等因素改变而变化
实施意义
1. 增强顾客消费信心,更有效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2.. 改善组织内部营运,降低产品损耗 ,提高控制食品安全的能力
3. 将管理集中于关键点上,预防更为有效
4 . 出现问题容易追溯,分清责任,减少纠纷
5. 增强组织的品牌优势,提高组织市场竞争力
6. 达到或超越消费者及政府的要求
食品安全认证业务范围
1. 认证用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GB/T22000及相关专业专项技术要求
序号 | 子行业类别 | 序号 | 子行业类别 | ||
1 | *CI | 易腐烂的动物产品的加工 | 7 | *E | 餐饮业 |
2 | *CII | 易腐烂的植物产品的加工 | 8 | GI | 易腐食品与饲料的运输和贮藏的提供 |
3 | *CIII | 易腐烂的动物产品和植物产品(混合产品)的加工 | 9 | GII | 环境温度下稳定食品和饲料的运输和贮藏的提供 |
4 | *CIV | 环境温度下稳定产品的加工 | 10 | I | 食品包装和包装材料的生产 |
5 | *DI | 饲料生产 | 11 | *K | (生物)化学品生产 |
6 | *DII | 宠物饲料生产 |
注:分类依据 《CNAS-CC18》
*为认可状态业务范围
2. 认证用标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体系认证
GB/T 27341, GB 14881
序号 | 子行业类别 | 序号 | 子行业类别 | ||
1 | *CI | 易腐烂的动物产品的加工 | 4 | *CIV | 环境温度下稳定产品的加工 |
2 | *CII | 易腐烂的植物产品的加工 | |||
3 | *CIII | 易腐烂的动物产品和植物产品(混合产品)的加工 | 5 | E | 餐饮业 |
注:分类依据 《CNAS-SC17》
*为认可状态业务范围
3.认证用标准:乳制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
GB/T 27341,GB/T 27342,GB 12693,GB23790(适用时)
序号 | 类别代号 | 业务范围分类名称 | 序号 | 类别代号 | 业务范围分类名称 |
1 | 1 | 乳制品 | 4 | 1.4 | 乳脂肪类 |
2 | 1.2 | 乳粉类 | 5 | 1.5 | 干酪类 |
3 | 1.3 | 炼乳类 | 6 | 1.6 | 其他乳制品类 |
以上范围均为认可状态
4. 认证用标准: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MP)认证 GB 12693,GB23790(适用时)
序号 | 类别代号 | 业务范围分类名称 | 序号 | 类别代号 | 业务范围分类名称 |
1 | 1 | 乳制品 | 4 | 1.4 | 乳脂肪类 |
2 | 1.2 | 乳粉类 | 5 | 1.5 | 干酪类 |
3 | 1.3 | 炼乳类 | 6 | 1.6 | 其他乳制品类 |
以上范围均为认可状态
为加强对认证组织认证收费的管理,规范认证收费行为,保护认证双方的利益,促进认证工作的发展,特制订本规则。
本规则适用于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所开展的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服务收费。
收费项目和标准按照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制订。
认证审核的工作量(人日数)根据申请认证组织的规模、认证领域数量和专业特性等按国际准则及国家主管部门有关要求确定。
a) 申请费:初次认证、再认证、增加认证领域、变更认证范围等的申请费用;
b) 审核费:初审、监督、再认证、特殊审核等审核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c) 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初次认证、再认证、认证变更等的批准与注册费用,按不同认证领域分别收取;
d) 年金(含标志使用费)、更换证书费。
序号 | 收费项目 | 收费标准(单位:元(RMB)) | 备 注 |
1 | 申请费 | 1000×n | n为认证领域数 |
2 | 审核费 | 6000×人日数 | |
3 | 批准与注册费(含证书费) | 2000×n | |
4 | 年金(含标志使用费) | 2000×n | |
5 | (监督)审核费 | 6000×人日数 |
注:人日数是指认证审核所需的工作人天数(即审核员人数×工作天数)
a) 申请人向CQM提出认证申请时支付申请费。审核前支付审核费。颁发认证证书前支付批准注册费。
b) 获证组织在交付监督审核费的同时支付年金。
c) 更换证书费在领取新证书前支付。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审核人日数根据组织的审核类型(初审、监督、再认证、特殊审核等)、组织ITSMS范围所涉及的服务活动种类、业务的复杂程度(包括SLA数量、供应商数量、及认证范围内所提供服务的行业的认可风险等)、组织的规模以及场所数量与类型等因素相关。
人日数包括文件评审、审核准备、现场审核和最终报告等时间;不包括路途时间。
对于多领域管理体系结合认证,审核人日数可在单一领域管理体系审核人日数之和的基础上适当减少,通常考虑管理体系领域数量并按实际发生的审核人日数计算。
获证组织已经获得CQM某领域认证以后提出其它认证领域的申请,应按该领域的审核人日数计算费用。
获证组织在已取得的管理体系认证的领域扩大范围,根据实际发生的审核工作量计算。
详细内容请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