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卓越绩效模式与管理体系的整合

发布: 2006-09-22 00:00:00

    一个案例的启发

    延锋伟士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于19972002年分别通过了ISO 9001ISO14001GB/T 28001等管理体系认证和VDA 6.1QS 9000ISO/TS 16949 等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2003年起进行卓越绩效模式与管理体系整合的实践探索。2003年初,该公司成立了以业务质量系统部牵头的跨部门工作小组,通过PDCA循环,进行各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共同模式的分析,从各相关方的要求出发(见图1),策划管理体系的整合。

    该公司在分析不同管理体系时,发现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对应的是顾客和供应商的利益要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对应的是政府、社会的利益要求;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应的主要是员工的利益要求。对企业来说,应综合考虑、平衡和满足投资方、顾客、员工、政府、社会、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所有相关方的要求,而不仅仅是一方或几方的要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卓越绩效模式正好符合这个理念,它强调的是企业整体绩效和总体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这里的价值包括顾客价值、行业价值、社会价值和员工发展等。因此,企业应从平衡和满足所有相关方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思考企业的使命、价值观,构建企业的方针、目标和整体管理模式。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该公司应用过程方法,进行价值流分析和流程优化,整合建立了公司特有的管理运作模式——业务运作系统,其中包括规划监控、产品开发、生产运作和资源管理四大模块(见图2),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确保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能够满足投资方、顾客、员工、供应商、政府与社会的要求。

2所示的业务运作系统体现了卓越绩效模式和管理体系整合的思想和框架,即以实现企业的愿景为目标,进行战略规划,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实施开发、运作等价值创造过程,为顾客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满足其要求,从而将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机地集成在规划监控系统规划监控、产品开发、生产运作和资源管理四大系统模块中。

为评价业务运作系统的有效性和企业整体绩效,该公司从满足投资方要求、满足客户要求、满足政府社会要求、满足员工要求、满足供应商要求等五个方面策划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

    经营——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税前利润、出口创汇、净资产收益率等;

    顾客——顾客投诉次数、顾客退货PPM、供货及时率等;

    员工——伤害严重率、关键人才流失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

    社会责任——超标排放次数等。

    通过以上实践,该公司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整合后的“业务运作系统”自20037月起在公司总部、技术中心、上海公司和模具公司予以首批实施,于200311月通过了ISOTS 169492002的换版审核和ISO 14001GBT 28001的审核,并于2004年、2005年在重庆和北京子公司全面推广,这两家子公司均已通过ISOTS 16949ISO 14001GBT 28001认证,使得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与公司总部保持了战略一致,降低了总体运营成本。200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776亿元,比2004增长12%.出口创汇22亿美元,名列中国工业500强第184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第7名。

    (作者注:以上案例摘自2006年第3期《上海质量》《融合管理模式提高经营质量——延锋伟世通公司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探索》)

    这个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首先,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卓越绩效模式和管理体系是可以进行整合的。其次,整合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实现了企业管理体系简单、系统和增值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整合的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在兼顾和满足所有相关方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绩效和竞争绩效,实现了可持续增长和科学发展。第三,整合是企业的共同需求,也是管理的趋势。

卓越绩效模式与管理体系整合的意义

    十多年的认证实践证明,管理体系标准是组织管理的基础,是进入市场的“入场券”,但不是管理的最高要求;它是质量保证能力的要求,但并不直接决定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只能保证产品质量水平的稳定。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有必要推进获证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整合管理体系。

我国的卓越绩效模式——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在充分借鉴美国等国家的质量奖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国际要求。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组织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评价环境绩效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平衡和满足相关方的利益,积极应对产品服务和运营中的风险,应对当前和未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影响,与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推进企业贯彻实施我国的卓越绩效模式——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整合企业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对企业而言,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与管理体系整合,有利于管卓越绩效模式与管理体系

整合的机理

1.卓越绩效模式框架的特点

    我国制定的卓越绩效模式是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其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该标准在总结国际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参照发达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了企业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所以,卓越绩效模式是当代企业管理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组织实施卓越管理,实现卓越绩效的有效路径,是评价组织管理成熟度和整体绩效

的系统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卓越绩效模式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从形式上看,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3个管理体系标准似乎差异很大,但从本质上讲,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

(1)管理原则一致。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和卓越绩效模式的11个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如表一所示。

卓越绩效模式涵盖了3个管理体系的宗旨和指导思想,其质量概念是一个大质量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已由产品、服务的质量拓展到过程、工作和体系的质量,并进而拓展到管理质量、经营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标准要求为各相关方创造价值,引导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效益,而是要考虑员工、社会等相关方利益的平衡,在追求经营绩效的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表一    质量管理原则和卓越绩效核心价值观的对应关系

 

序号

质量管理原则

卓越绩效模式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理解顾

客的期望,满足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顾客驱动的卓越。把关注顾客,拓展为市场及其

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把关注顾客所需的产品

质量,拓展为经营质量,聚焦于经营结果

 

 

 

2

 

 

 

领导作用。领导确定企业的

宗旨和方向,创造员工参与的工作环境

 

 

 

 

远见卓识的领导。注重未来。社会责任。领导要

确定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创造创新、快速

反应和员工学习的工作环境,关注未来,分析和预

测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企业发展战略

的制定和部署,以实现战略目标,领导还应履行公

共责任、公民义务及恪守道德规范、保护股东和其

他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3

 

全员参与。把员工参与作为

企业之本

 

企业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建立

人力资源的开发系统、激励机制,培育学习型的企

业和个人,强调员工权益和员工满意

4

过程方法。把活动和相关的

资源看作过程进行管理,强调过程在受控条件下进行

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敏捷性。过程方法的应用除了创造价值的过程外,还拓展为支持过程,强调过程成本的最小化,效率的提高和快速反应的机制,强调过程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结果

 

5

 

管理的系统方法。把相互关

联的过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以提高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系统的视野。以系统的思维来管理企业,强调系统的整体性(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一致性(各项工作按计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