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07-01-23 00:00:00
饲料安全是指饲料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及饲养动物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和生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特性。因此,饲料安全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有深远的影响。
饲料不仅仅是通过食品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在饲养牲畜的过程中饲料的安全性也会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2003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汰8780万吨,成为第15大工业产业。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排名第二的饲料大国,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我国养殖业也越来越呈现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趋势。了解饲料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重视饲料的安全性,以便更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饲料安全做过很多研究,并有大量成果出现,但他们绝大多数是从人类健康的角度探讨饲料安全的问题,尽管均提到了饲料安全对环境的影响,却都只做了简要的分析。本文将用司持续发展的观点从环境污染的角度系统地论述饲料安全的不容忽视。
◎饲料安全对环境的影响
从近年来全国及各地饲料质量监督抽查的情况看,我国目前的饲料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中添加违禁药品,超量、超范围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饲料及养殖产品中药物、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是现阶段饲料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饲料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转化为牲畜的粪便来进行污染。其中土壤污染是饲料对环境最为严重的污染,同时也是最难治理、破坏性最持久的污染,其次是水体污染。
饲料中过量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对环境的危害
由于目前我国的畜牧业过于盲目地强调微量元素的作用,因而不安全的饲料对土壤的污染最主要来自饲料中广泛使用的含有铜、锌、铁、砷、磷等化学元素的添加剂。从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来看,很多企业存在违规超高量添加这些微量元素的现象。例如5ppm的铜是猪的正常需要量,50ppm就属于高铜,可有些饲料中铜的含量竟高达200ppm。滥用微量元素添加剂是我国饲料安全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猪的饲料中所添加的这些微量元素只有极小部分能被吸收,绝大部分仍以粪便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由于我国养殖业仍是以散户为主,牲畜粪便撒到田里做肥料用,几乎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就直接释放到土壤里。土壤对于重金属的吸收是十分有限的,上述的排放量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规定的标准,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污染源。
重金属的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而且重金属在土壤中不容易扩散和稀释,会不断积累而超标。更为严重的是,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甚至可能要一两百年时间才能够恢复。这些高浓度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治理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十分困难。可见饲料中过量的微量元素对于土壤的破坏是十分致命的。
饲料中过量的微量元素对土壤污染的机理主要是引起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其原有的基本功能,降低土壤酶的活性,导致土壤微生态的异常。当这些元素通过在土壤一植物中迁移转化,经过食物链的积累和放大作用,将对生物产生更大的毒害。以砷为例,一个10万只肉鸡场若连续使用有机砷促生长剂,15年后周围土壤中的砷含量就会增加一倍,当地所产的大多数农产品都将因其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而无法食用。
含高浓度必需微量元素的粪便一旦污染了水源,也将产生巨大危害,可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生物死亡。鱼类对高铜的敏感性远远超过哺乳动物,尤其是游离的铜更为致命。另外,粪便是较好的有机肥料,但如果铜、锌和锡等必需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则其利用率将大大降低,原因是粪便中的高铜是短期应激因子(碱性高、缺氧和高铜等)之一,可抑制或杀死分解有机物的细菌,减少粪便的分解速度。
饲料中易添加过量微量元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而又效果显著。追求生产效益的心态往往导致使用过量。饲料中的高铜高锌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注意,我国在((饲料卫生标准》中对此也有相关规定,但是在执行中却没有落到实处。
饲料中过量药物添加剂对环境的危害
饲料药物添加剂是指为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掺入载体或稀释剂的兽药的预混物,常用的药物添加剂主要有抗生素和驱虫剂等,能杀死、抑制病原微生物,刺激畜禽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近20年来,兽药的使用,尤其是添加于饲料中的添加剂的种类愈来愈多样化,除抗生素添加剂和抗寄生虫药物添加剂外,还有抗霉剂、抗氧化剂等。这些化学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动物体内后,最终都以原形和代谢物形式排出体外。在饲料中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会弓1起非常不良的后果。当动物体内排出的化学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首先是破坏正常微生物群,导致微生态平衡失调。例如经动物粪便排出的各种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在堆肥过程就可能抑制粪便中的某些微生物以及某些昆虫的生长。残留于粪便中的抗菌药若在环境中不能被完全降解,则会破坏水和土壤中微生物的平衡。又如阿维菌素类药物因其广谱抗寄生虫作用,能够影响粪便中昆虫的生物量,势必会对粪便分解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环境。
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促进耐药菌株的增加,产生耐药性。有资料表明,链霉素、土霉素可以在环境中蓄积,并被植物的根吸收,在植物中保留很长时间的抗菌活性;又如林可霉素、泰乐菌素能引起环境中的耐药沙门氏菌数量的大大增加。
同时饲料中抗生素的残留问题也日益严重。抗生素被动物吸收后,可在肉、蛋、乳等动物产品中残留,且通过一般的食品烹饪方法不能使其完全分解,从而对人产生毒副作用。而对于牲畜来说则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疾病。在预防与治疗时只能提高使用量,从而引起恶性循环。近几年来,因肉仔鸡体内药物残留太多而出口日本的量大幅度下降,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饲料中过量氮磷含量对环境的危害
除了重金属污染外,添加过多的微量元素通常还会导致日粮的氨基酸平衡不好或蛋白质水平偏高,多余或不配套的氨基酸在体内代谢分解后将随尿液排出体外。这就造成了畜生粪便的氮磷污染。植物性饲料原料中大约有2/3的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由于单胃动物缺乏分解植酸盐的酶,饲料中的植酸磷难以被机体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
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壤后,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当土壤中的氮蓄积量过高时,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而且会使土壤表面有硝酸盐渗出,通过土壤冲刷和毛细管作用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硝酸盐如转化为致癌物质污染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将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而这种地下水污染通常需要300年才能自然恢复。地表水被污染后,除了大量孳生蚊蝇和其他昆虫外,对渔业的危害也相当严重。大量的氮磷物质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这种受到污染的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即使作为灌溉水也会使水稻等作物大量减产。
饲料中有害物质和病菌对环境的危害
一些饲料中天然含有一种或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如植物性饲料中的生物碱,动物性饲料中的组胺、抗硫胺素等。这些成份轻者可降低饲料的消化率,重者可引起急、慢性中毒,同时能进入产品中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这些有害物质排放到环境中,对于环境中的许多生物都有毒害作用,影响它们的生长。
饲料还有可能通过提高环境中的病菌含量,加大疾病的传染,恶化环境。饲料容易受潮霉变并含有大量的霉菌,而霉菌污染是饲料中最突出的微生物污染。据1 997年湖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饲料霉菌的感染率为100%,带菌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接近50%。饲料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消耗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并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糖化淀粉,产生异味。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和人的细胞、体液免疫,并会影响DNA、RNA以及蛋白质和类脂的代谢过程,引起细胞死亡或内分泌紊乱。在这些霉菌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存在最多,致突变性最强,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肝毒素,在动物体内易残留。除霉菌外,饲料中的沙门氏菌、大且杆菌和各种寄生虫危害也很大。它们会传播布氏病、结核、口蹄疫、绦虫病、弓形体病等各种疾病并随着粪便一起排出或者转移到动物的产品中,而且很可能在土壤或水中继续存活繁殖,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减少饲料对环境污染的对策
饲料的安全与否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但是通过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陴低饲料的危害,确保人类生活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我国饲料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而言,这方面的法制建设还很不完善。但是饲料安全问题潜藏着的巨大风险和危害,并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其法规法制建设也发展较快,日渐完善。
针对超范围使用饲料添加剂的现象,1999年农业部公布《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规定了饲料级氨基酸、饲料级维生素、饲料级微量元素等173种(类)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性饲料添加剂,同时制作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规定。
针对不按规定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种种行为,农业部2001年7月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规定了57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用法与用量、停药期及注意事项等。
除此之外,国家还颁布了《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农业部也公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和一系列绿色食品的相关饲料规划,如《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动物卫生准则》等,并在无公害食品的卫生标准中详细规定了无公害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中挥发性盐基氮,主要重金属、农药、抗生素和微生物的最大允许含量和检测方法。
这些法规措施的颁布实施使得饲料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监督、检测得以正规化、法制化,并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社会上饲料乱加添加剂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可见这些法规的执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完善饲料安全评价监控体系
2001—2004年我国启动饲料安全工程,在全国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料、浓缩饲料、全价饲料的生产流通环节及养殖场使用环节中,重点对卫生、重金属、微量元素、有毒有害物质、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及其他禁止使用的添加剂含量等指标定期抽查,实施饲料安全监测,并建立了专用的计算机系统,对全国的监测数据进行合并、统计分析等处理,准确把握饲料安全状况,有助于科学决策。
这个系统一旦建立,将会极大地提高我国饲料安全的水平。但是我国现行的饲料安全工程,由于参与环节少,仅限于监督监测机构内部使用,没有行业各环节的广泛介入,没有形成信息反馈、控制循环,不能达到对饲料安全信息实行全程监控,不具备信息分析决策能力,也不具备预警预报功能。还有不少的饲料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户)对这些相关规定并不了解,没有严格执行规定,超允许品种添加、超限量添加各种有害添加剂。
饲料安全工程的建设需要一个整体的信息比较通畅的宏观环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们仍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
加强饲料科学研究工作
抗生素、高铜、砷制剂等添加剂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有着显著作用,限制或取消这些生长促进剂后必然会导致动物生产性能的下降和养殖成本的增高。通过开发应用新型饲料添加剂和新的饲粮配制技术来保证动物的生产水平,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是目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中极为关注的问题。目前环保型饲料配方常采用的方法有:利用益生素、益生元、酸化剂、大蒜素等添加剂可起到代替抗生素的作用,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利用有机微量元素代替无机微量元素,以增加吸收率,减少排泄物中矿物元素的含量;利用合成氨基酸的添加来平衡饲料中的各种氨基酸的数量、比例,从而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的粗蛋白水平,减少排泄物中氮的量;利用酶制剂的添加来消除一些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促进动物的消化吸收,减少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环保型饲料配方的开发和应用会越来越多,其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加强对牲畜粪便的有效处理
粪便是饲料污染环境的最主要途径。由于我国畜牧业以散户养殖为主,散户一般是将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直接的释放到土壤中,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散户的管理仍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我国养殖场正兴起,可以为牲畜粪便的处理提供更有效的条件和办法。例如可以将粪便快速烘干来做有机肥或是将粪便用烘干、青贮、发酵、添加化学物理处理等方法来用作再生饲料,还可以将其发酵产生沼气等。以上的处理方法都将极大降低粪便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