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一个“堵”字尽显科技——谈危险化学品的泄漏与堵漏

发布: 2006-12-30 00:00:00

危化品泄漏,世界之痛

     不经意翻开了刚到的新报纸,《一周事故的回放》跃入了眼帘:

    916日湖北省竹山县硝酸槽车泄漏,3人受伤,1人伤势严重;

    917日上海黄埔江油轮相撞导致50吨汽油泄漏;

    918日福建省福安市冷冻厂氨气泄漏,导致19人中毒;

    918日浙江省杭州市绕城高速公路上,一辆化学品槽罐车泄漏,司机当场死亡;

    919日湖北省长阳县榔坪镇一辆纯苯槽车泄漏纯苯20吨,污染5亩多田地;

    920日陕西省西安市某硫酸厂氨气泄漏,副厂长中毒身亡;……

    我又统计了该报此栏目今年事故记录,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已达到刊载事故总量的773%,几乎天天都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的事故见诸于报端。我国消防部门这几年每年参加处置的化学品泄漏事故达到了上千起,平均每天23起。这里还不包括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储备场所自行处置的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泄漏事故。后者永远是远远多于前者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1953年至1992年的40年中间,全世界发生经济损失上亿元的化学品泄漏事故己达7 000多起。这就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又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更给人们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198412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郊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发生毒气泄露。毒气穿过沉睡中的贫民窟,无声地向市区扩散开去,像死亡魔杖一样,所到之处人畜倒毙,当天就有3000多人死亡,数10万人受害,许多人在逃跑途中死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博帕尔惨案。面对泄漏,堵为先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堵漏。这看起来简明易懂的道理,现实中有不少的人,到了该用它的时侯,偏偏又忘记了它。于是小漏成了灾,灾上又加灾。   

    例如一场猛烈的危险化学品仓库大火灾,是由于泄漏的可燃液体、气体燃烧引起的。救灾的人们全力以赴,好不容易扑灭了大火。当人们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轰隆”一声大爆炸降临了。炸得真是血肉横飞、人仰马翻!

这是为什么?那里救灾的人们也许是忘记了,也许是根本不知道:“在扑救可燃气体、液体的火灾时,首先必须堵住或切断可燃气体、液体的来源,然后才能灭火。”在未堵塞住泄漏点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忙于灭火是造成惨剧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

又如某水厂一个液氯钢瓶因腐蚀,穿了一个小孔,跑氯气。本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要求,工人戴上防毒防护用具,用一头削尖的木楔打入小孔,把小孔堵住就行了,然后再通知氯气生产厂来人处理。谁知水厂领导从来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规程》,他指挥工人学习电视新闻镜头的样式,“漏氯气,立即用水喷淋”。水淋在小孔上,与氯气生成了酸类物质,大大加快了腐蚀速度。小孔变成了不可收拾的大孔。于是领导率领工人,推倒工厂围墙而逃。周围百姓可遭了殃。

    别以为这仅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最近我们检查几十个用氯单位,竟然没有一家按《氯气安全规程》在用氯钢瓶场所,事先准备好堵漏的木楔、竹签等。有一个已花十几万装上自动报警、自动喷淋设备的企业也是这样。他们认为有了这个高科技就万无一失,氯气漏了,不要堵,只要淋。结果后来还是出了事。

    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大声提醒人们:面对危险化学品泄漏,“堵为先!”

堵漏,需要科技 

除了上面提到用木楔、竹签堵漏,还有用橡皮加铁丝捆扎管道漏洞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化肥厂就是经常这样做的。迄今仍然在某些场合用得上,而且还很有效。当然危险化学品堵漏并不都那么简单。绝大多数时候,它很复杂,也很困难,还相当危险。

堵漏作业,首先要求能有效地可靠地保障作业者人身安全。作业者在堵漏中有中毒、窒息、腐蚀、灼烫、爆炸,甚至触电、坠落等危险。这对他们人身的安全防护用具的设计、制作、材料、质量性能等各个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作业者本人能正确无误地穿戴和熟练地使用防护用具。

其次是作业方式和作业工具必须安全、可靠与快速。过去对危化品泄漏口通常是采取动火焊补,作业之前必须对工作区域进行安全隔绝、置换清洗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费时费神,稍一疏忽,人不死也伤。相比之下,堵漏在无火花条件下操作就安全得多,快速得多,但它又对使用的工具以及它周围环境提出严格的可靠的防火防爆要求。

例如无火花堵漏,大多数是用粘结剂。它面对的泄漏介质,有易燃易爆的,有高温高压的,有强溶剂强腐蚀性的,如此等等,千变万化,粘胶注剂则应“不变应万变”,必须具备相应的耐介质性,否则它就是失败的。

再如要使胶能牢固地与粘结的本体结合,就必须要拥有先进的手段,预先对复杂甚至肮脏的本体表面进行迅速而彻底的清垢处理。

这一切都依赖着科技进步和不断的革新创造。

科技发展与普及,任重道远

 

堵漏,从工作对象的压力等级区分为:常压堵漏与带压堵漏。好比是我们家里更换自来水龙头一样,当你把总管水闸关了,更换龙头的管道水排光了,我们称这种状况为“常压”。在这种状态下堵漏,则是常压堵漏。假如你没有安装水管总闸,或者总闸失控,更换龙头的管道内的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系统压力,你在这种状态下工作,则称为带压操作(堵漏)。显然带压”堵漏比“常压”堵漏就难度大得多。堵漏从泄漏介质性质又分为:一般堵漏,指对人体危害较小的水、空气、蒸汽泄漏;特殊堵漏则是指对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介质等等。

一件危险化学品从它的生产开始,一直到它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了生产、使用、储存、经营、运输、废弃各个环节,在这每一个环节中都具有发生泄漏事故的可能。泄漏产生的严重危害,不能不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上世纪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就已经在堵漏最关键的技术——“带压(堵漏)密封上取得显著的成就。

带压堵漏技术是以动态密封结构理论为基础,在设备、管道或管件等泄漏部位先装上合适的卡具,形成密封空腔,然后以高于介质泄漏的压力对密封空腔注入密封注剂。密封注剂迅速固化,建立了新的密封结构,达到堵漏的目的。这一带压密封快速堵漏技术,可以说是汇集了所有堵漏技术的优点,不需要停工、停产,能在高低温和较大的工作压力条件下及时堵漏。目前己成为处置泄漏最先进、最有效的维修手段。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对此项技术进行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迄今为止,带压密封技术使用的密封注剂、注剂工具已经全部国产化了,有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应用单位达到数千家。    下面看看国内一个带压堵漏的实例:某石油液化气罐车因意外事故裂开了一个直径约为200mm的口,液化气正以较大的压力从裂口喷射出来。赶来救援的专业技术人员,首先把一根预先安装好阀门的导管扦入裂口中央,然后用堵漏器具与堵漏的专用胶把导管与裂口四周封闭。泄漏的气体通过导管与上面打开的阀门引出,这样就分流了气体对填充的粘胶体的大部分压力,保证了粘胶能在它能承受的压力条件下迅速固化。当粘胶固化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再关闭导管上的阀门,这时泄漏就完全堵住了。

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具体堵漏方法是:橡胶构件堵漏,利用气囊充气,或直接把板状橡胶压在泄漏口上;②木质构件堵漏,把木楔打入泄漏口;③金属构件堵漏,用哈呋式套管,或带T型螺栓的盖板压在泄漏口上;注入式堵漏,用高压机具将粘胶注剂注入夹具与泄漏口包围的型腔内,实行堵漏;⑤粘胶式堵漏,用专门工具将仿形构件压在泄漏口上,仿形面上预先堆有调好的堵漏胶。胶件固化后泄漏即止。

在近20多年来,国内采取这些技术消除严重威胁生产安全与公共安全的危化品泄漏达50多万起,避免了数十万起的火灾、爆炸、中毒与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挽回各种经济损失达600多亿元。

但这远远不够。对这些堵漏技术、器具和用品的需要,就如我们每个家庭总要备有缝补的针线包一样,不可缺。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与经营单位是应对危化品泄漏事故的前沿阵地。大量事故发生在那里,首先发现并参与救援的是那里的员工,而最后得知赶来的才是消防队员。而堵漏的成功,很需要尽早、尽快。由此可知,我们科技普及的重点对象应是这些企业和车间以及他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员工。

我们安全科技普及工作者,生产研制科技部门与工厂要共同努力,扭转这种十分尴尬的局面。让先进的堵漏技术在工厂、企业真正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是企业的福音,也是人民大众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