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建立持续有效的应急预案

发布: 2006-05-12 00:00:00

    除自然灾害外,企业永远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产品、价格、人才、信息、财务、信誉等种种危机。据有关资料,我国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40.4%的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然而,由《职业》杂志联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中青在线、中华企管网共同进行的“2005企业危机管理调查”表明,四成的企业并没有危机意识。
    概括来说,企业危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员工解雇/流失、财务指标低于预期值、员工士气低下、企业诉讼、负面影响的媒体报道、破坏性的传闻、产品缺陷或质量问题、技术失误、有不满情绪的现任或前任员工引发的暴力威胁行为、工作事故或某位高层决策者的突然死亡、丢失主要客户、政府调查或罚款、天灾人祸、经济抵制和罢工、企业成为并购的对象。
    在对全球500强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处理被危机困扰的时间平均是8周半,没有应变计划的企业处理危机的时间比有应变计划的企业长25倍;危机后遗症的波及时间平均为8周,没有应变计划的企业比有应变计划的企业长25倍。可见,对危机进行预防是必要的,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建立应急预案,只是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危机采取不同方式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适用于紧急状态下;针对未来发生的事件;针对不可接受的风险;是经过评估验证并确认可执行的方案;目的是把风险降到最小,甚至避免风险。
    在企业的体系建设中,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有明确的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实施方法。
    在审核过程中,许多企业将“应急预案”的范围限定在防火防灾,这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建立应急预案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管理体系建设中所识别的各种风险因素,明确哪些活动会产生紧急事故,造成重大影响,针对这些紧急事件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
    2.定期有计划地进行演习。
    3.通过演习和紧急事故的发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评审和修正已经形成的应急预案,以保证预案的持续有效。
    企业应该在日常的政策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中,全面实行危机风险管理。需要强调的是,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建立在充分的资源保障基础之上的,组织有必要把危机管理的资金纳入企业的预算。
    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和协调危机管理的行动。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信息,能够舒缓危机,降低危机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灾难和危机,信息沟通和交换可以保证企业及时准确地决策,协调反危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