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审是对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进行的全面检查和评价,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检查和评价。有效的管理评审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的改进和业绩的改进,是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自我完善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发现问题、识别改进机会的有效工具。大部分企业重视管理评审的策划和实施,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不断改进体系、过程和产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有的企业虽然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了管理评审,但是存在下列问题:
1.目的性不明确,为满足外审要求而进行管理评审,过分强调工作任务重、时间有限,出于应付,流于形式。
2.策划和准备不充分,各部门汇报、输入信息分散,重点不突出,得不出体系整体运行情况。
3.评审结论不全面,虽然在管理评审策划文件中规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进行全面评审”,但是结论往往不作正面评价,只是评价为体系运行有效。
4.很多企业在质量手册或文件控制程序中规定“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定期评审,结合管理评审进行”,可是在实施评审时,往往遗漏对文件的评审。
5.改进的建议和要求不具体,如“今后要加强对标准和体系文件的学习,加强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控制,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加强设备维护、工程建设和营业网点建设”等,没有制定具体措施和方法,责任不落实,完成期限不明确。
为了提高对管理评审有效性的审核,在现场审核过程中,审核员应注意从以下方面收集证据:
1.检查组织的质量手册或程序文件的规定,了解具体评审办法和周期。
2.在审核最高管理者的过程中,了解最高管理者对管理评审的认识,包括对管理评审的目的、作用,对现行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等。让最高管理者对近期管理评审的实施作出评价,同时了解近期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进一步审核评审记录作好准备。
3.检查近期管理评审的策划情况,如评审计划或通知,检查评审目的、范围、依据、时间、地点和对参加人员的规定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和体系文件规定。询问上次评审的时间,核对时间间隔是否符合规定。检查评审输入资料的准备是否全面落实,评审计划或通知发放是否到位。
4.查看评审输入资料内容的完整性,特别注意是否评价了方针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注意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是否进行了评价。输入资料是否突出重点,注重事实和数据,对存在问题是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5.查看评审会议记录(规定记录时)和会议签到表,了解评审的实施情况和人员出席情况,是否由最高管理者主持,是否安排足够的时间让与会人员充分评价和讨论。检查评审会议是否针对现状、抓住重点,对体系运行的主要活动进行深入分析。
6.查看管理评审输出资料,包括评审报告和改进措施的落实证据。检查评审结论是否对现行质量管理体系作出了全面评价,是否包括了对方针目标的评价,是否评价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适宜性,是否评价了体系文件等。检查评审是否对体系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改进决定,这些决定是否包括体系和过程的有效性、产品和资源的改进内容,是否确定了拟采取的措施。
7.检查改进措施的落实和实施情况,是否制定了整改计划和进度要求,措施是否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对措施是否进行了符合性的跟踪和有效性的验证,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应重新制定措施,直到满意为止。
一般来讲,通过上述证据的收集和分析,审核组可以对管理评审的实施情况作出结论。在与最高管理者交换意见过程中,无论是否对管理评审开出不符合项,审核组都应把对管理评审的具体审核意见通报给最高管理者。对管理评审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往往对最高管理者触动比较大,在提高认识、引起重视方面效果不错,对推动组织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体系运行水平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