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如何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

发布: 2005-12-27 00:00:00

 

      持续改进是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一项核心内容,是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特性。本文将在剖析标准对持续改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案例,讨论持续改进的内容、方法和时机,为组织的持续改进提供一些参考。
 
一、标准对持续改进的要求
      ISO 14001标准是基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的运行模式,其中A(ACTION)——改进, 即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在总要求(4.1)中,要求组织应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在环境方针(4.2)中,要求最高管理者应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作出承诺。在目标、指标和方案(4.3.3)中,要求组织符合环境方针,并体现对持续改进的承诺。在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4.4.1)中,明确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包括提出改进建教。在管理评审(4.6)中指出,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输入应包括改进的建议。
      其他一些要素也隐含着改进的内涵,如4.4.5文件控制: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并重新审批;4.4.7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定期评审其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可以说,标准遵循着PDCA循环,每一个要素都体现了持续改进。
 
二、如何实现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的环境方针实现对环境绩效的全面改进。持续改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环境管理体系本身,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环境绩效的不断改进。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标准中每一个要素在实际运行中都应该随着体系的深化而不断改进。在此,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环境方针的评审修改和目标指标的更新
  (1)环境方针的评审和修改
      标准要求组织的环境方针应包含持续改进的承诺,这不意味着在方针中写上“持续改进”四个字就满足要求了,而是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需改进的方向。如果方针承诺“不断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即表明该组织最高管理者希望通过体系的运行在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方面有所改进;如果方针承诺“不断提高员工的环境意识和能力”,则意味着该组织最高管理者希望员工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和改进。
      另外,环境方针应定期评审和修改,以适应组织发展、法律法规变化、环境管理的新要求。例如:上述方针承诺“不断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可能会修订为“不断减少有害材料的使用”。也就是说,在每个时期内组织的环境方针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其内容可涉及下述的任何方面:
      新产品开发设计的环境要求;
      新产品设计体现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
      生产工艺技术中体现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的要求;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节约能源、资源;
      员工教育;
      鼓励相关方改进环境管理。
(2)目标指标的更新
      目标指标的制定应该体现方针中有关持续改进的要求,并且每年提出新的项目和要求。组织应总结上一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目标;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客观情况的变化和环境方针的承诺提出新的项目。举例如下表:

环境方针
第一年目标指标
第二年目标指标
第三年目标指标
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
烟尘浓度比上一年下降10%,达到120mg/ m3
污水中COD浓度由200mg/L降至150mg/L
排放的SO2总量比上一年下降20%
不断降低有害材料的使用
更新所有的哈龙灭火器为干粉灭火器
无Pb焊接占焊接量的50%
全部采用无Pb焊接

2.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的深化
      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的充分性、合理性、有效性的提高,意味着体系的持续改进。
  (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不断深化
      在体系建立之初,企业往往对于污染型的环境因素关注得较多,识别和评价也做得比较细,而对于产品中的环境因素、对企业的能源使用和原材料使用方面的环境因素,则识别、评价得较粗。但随着体系的深化,应不断加强这些方面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组织在体系实施中,应从下述几方面深入识别环境因素:
      全面识别和评价各种活动中的环境因素;
      识别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因素;
      原材料与自然资源消耗方面环境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供方和承包方的重要环境因素;
      根据组织活动等方面的变化及时更新环境因素。
(2)运行控制与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4.4.6及4.4.7)的不断完善。
      对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与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始终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内容。随着体系实施的深化,应不断评价运行控制和应急程序的有效性,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各类重要环境因素得到确实有效的控制。
      强化环境因素的控制能力,一般包括:
      运行控制程序的不断完善;
      作业文件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运行标准的细化;
      关键运行与活动控制能力的提高;
      运行控制设施设备的改善;
      各种应急措施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演习和事故发生之后)。
3.三级监控机制的不断强化
      一个环境管理体系要很好地运行下去,并不断持续改进,必须有一套良好的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的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级监控机制。
  (1)加强体系运行的监督检查(4.5.1)
      标准要求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组织应建立日常的监督检查机制,主要包括对环境绩效的日常监测,对运行控制的监督,以及对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定期检查、合规性评价等。然而,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普遍存在不足。例如:对各种运行控制程序的实施状况缺少必要的监督或监督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运行控制工作的失控,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强化对体系的检测,一般包括:
      对可能具有较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的监测项目逐步细化,以及监测人员能力的提高;
      环境管理体系的监测与组织各项日常检查的结合;
     合规性评价工作不断细化、完善,并依据评价结果采取一定的纠正、预防措施(改进措施)
  (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4.5.5)的不断强化
      企业在体系建立过程中,一般都培训了内审员。经过多几次内审的锻炼,应该能正确地了解体系各要素的要求,并掌握了一定的审核技巧。但有一些企业内审员培训做得较粗(尤其是在适用法律法规的培训),或因内审员调动频繁,使内审员不能具备应有的素质和要求,造成内审工作表面化、形式化,深度不够,从而不能保证内审的有效性。所以,随着体系的实施,组织应:
      按照ISO 19011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内审员的水平,尤其要提高对法律法规和一些环境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
      不断加强审核深度,切实解决审核的有效性问题;
      使内审真正起到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作用。
  (3)管理评审要认真进行(4.6)
       管理评审是环境管理体系中为实现持续改进而设计的主要要素之一。因此,运行中要不断深化体系的管理评审,并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实施,通过评审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在管理评审中,应认真对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评审,输入材料一定要充分。
       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而作出的,与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4.运行资源的保障
  (1)组织机构与职责的不断完善(4.4.1)
      建立体系时,多数企业把重点放在污染控制方面,将实施体系的主要责任放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随着体系的深化,产品设计改进、工艺改进、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内容会逐渐增加,组织机构与职责的设定应能适应体系实施内容拓宽的变化。
  (2)培训(4.4.2)内容的不断深化与扩展
      员工的能力和意识是体系良好运行的保障,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员工的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培训内容,例如:
      环境意识的培训;
      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的培训;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体系化管理)的培训;
      体系文件的培训(管理体系对本岗位的要求);
      重要岗位技能的培训;
      专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产品设计、清洁生产工艺、化学品知识、节能技术等;
      法律法规培训。
     以上仅仅作为例子,提出了需要强化的一些内容。另外,信息交流内容的不断充实,体系文件和文件管理的不断完善,都有不少需要提高的内容。
 
三、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
1.何为环境绩效
      3.10对“环境绩效”作出的定义为:“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绩效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
       我们可以从上述定义中看出,环境绩效是与组织的环境因素、环境方针、环境目标指标有关的,根据环境因素的类别,环境绩效及其改进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物排放方面
      每年排放某种污染物的总量(吨数)是否下降;
      生产单位产品所排放污染物的吨数是否下降;
      每单位销售额所排放污染物的吨数是否下降;
      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是否下降;
      是否避免或减少了某种有害物质(如危险化学品、重金属、臭氧层消耗物质)的使用量。
  (2)资源能源消耗方面
      每年消耗资源能源总量是否下降;
      生产单位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量是否下降;
      每万元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量是否下降。
  (3)产品环境性能改进方面
      产品设计水平是否提高,产品是否对环境更加友好,如产品中有害物质减少,产品在使用和(或)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下降(.资源能源的消耗下降,易于降解等)。
  (4)合规性评价方面
      组织的守法程度是否提高,如同样是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浓度或总量有所下降。
  (5)环境事故方面
      环境事故发生的频率是否下降;
      环境事故发生的风险是否下降。
  (6)相关方的意见方面
      来自相关方投诉和抱怨的数量是否下降;
      相关方的满意度是否提高。
2.如何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
      根据ISO 14031《环境管理环境表现评价指南》中的描述,影响环境绩效的因素包括:①管理工作的好坏,可用管理表现参数(MPI)提供影响组织环境表现的管理工作信息的参数。②组织运行的好坏,可用运行表现参数(OPI)提供组织运行的环境表现信息的参数。因此,对环境绩效的改进可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改进、运行效果的改进和对当地环境状况的关注来实现。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说明:
  (1)  通过能源管理的细化,降低能源的消耗一管理工作的改进
       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多数企业已将能源消耗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但其中有一些企业未对能源的使用做认真的分析,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较粗,没有找出本组织在能源消耗方面真正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没有制定有效的节能措施,造成节能工作形式化、表面化。
      一般讲,在一个生产型企业,生产设备用电所占的比例较高,其次是动力用电,包括空调和空压机等,而照明用电占的比例很少。据电器制品公司的统计,生产设备占能源消耗的59%、空调占18%、空压机占11%,而照明仅占5%。所以,企业节能的重点应放在生产设备和动力设备的使用上。
      如何通过加强能源管理,使节能工作收到实效呢?建议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
分析动力能源供应与使用的关系,使供需能力匹配,如空压机的能力与车间压缩空气的需求量匹配,解决“大马拉小车”的问题。
      改进生产管理,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很多设备消耗功率很高,而且能耗基本不随加工负荷的改变而变化,如工厂中的退火炉、烘干炉等。对这些设备的负荷率要进行逐台分析,并从生产计划安排上采取措施,合理发挥其效能。
      用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有些旧型设备效率低、耗损大,有条件时应该更新。例如:新疆特变电工电线厂,在体系实施期间用S。型变压器替换了旧的S,型变压器,其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降低了15%-20%,每年可节约电费50多万元;深圳康佳集团在注塑机上采用变频技术,一年可节电40多万元。
(2)  通过运行材料控制,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一运行效果的改进
      采用低污染或无污染工艺。例如:“联想”在印制板制造过程中采用免清洗焊接工艺,消除了三氯乙烷清洗剂对环境的污染;“北京松下”在显像管制造中用水基清洗剂代替三氯乙烯;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发动机调试中采用冷试车工艺等,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如在电子线路焊接中采用无铅焊料,在汽车生产中采用无溶剂漆等,都会消除这些材料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或在产品上造成的污染。
(3)通过关注组织所处地区的环境状况,策划和改进环境绩效
      某组织的食堂及淋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一功能为五类的河流中,该组织通过采用无磷洗涤剂作为食堂清洗剂,使得所排放废水中的磷酸盐浓度由6mg/L下降为0.5mg/L,改善了环境绩效。
 
四、如何把握持续改进的时机
      对于一个组织,要确定何时进行改进,从哪些方面改进,则需要不断评价其环境绩效,以确定改进的机会,最高管理者也应当通过管理评审的过程直接参与该评价。另外,体系运行中发现并确定的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也为改进提供了重要机会。
一般来说,可用于持续改进的信息来源如下:
      从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中得到的经验;
      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日常监视与测量的结果;
      相关方的观点,包括员工、顾客和供方的观点。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组织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绩效的改进,改善自己的环境行为,保护环境,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