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2019-05-23 16:45:33
制造业涉及将物质资源转变为产品的制造过程、产品的使用过程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既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和能源,又要造成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而这正是当前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
为实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管理,发展绿色经济,制造业既要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又要尽量保护环境。因此,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已是大势所趋。绿色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不少国家推行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如德国推行“蓝色天使”标志、《循环经济法》;美国推行“能源之星”、《美国创新战略》;日本推行“绿色行业计划”、“环境友好产品”《绿色增长战略》;加拿大推行“绿色计划”等;全球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在全球范围内,绿色制造已从一种理念变成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具体行动,并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之一。
一、绿色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要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与此同时,我国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对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来说,如何破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共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绿色制造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关键措施,对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制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和必由之路
有关绿色制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是比较系统提出绿色制造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的文献是美国制造工程学会(SME)于1996年发表的关于绿色制造的专门蓝皮书《Green Manufacturing》。换而言之,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因此,实施绿色制造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性因素和必由之路。
我国提出的绿色制造体系是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作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各有侧重,协同推进。绿色工厂是制造业的生产单元,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属于绿色制造体系的核心支撑单元,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绿色产品是以绿色制造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体现,侧重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绿色园区是突出绿色理念和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的平台,侧重于园区内工厂之间的统筹管理和协同链接。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结合的产物,侧重于供应链节点上企业的协调与协作。
三、绿色制造已成为我国“十三五”重点工作之一
我国“绿色化”概念首次提出于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随后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将“绿色制造”摆在突出位置,确立了“绿色制造工程”作为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在此基础上,明确构建“4+2”的绿色制造体系,即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和强化绿色监管。在十八届五上全会上首次把“绿色”加入到“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出,描绘了我国绿色制造的发展蓝图,目标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为切实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2016年7月、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颁布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工信厅节函〔2016〕586号),并联合国家标准委共同组织制定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文件明晰了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评价要求,用于指导各省市创建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的示范项目建设。提出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建设百家绿色园区和千家绿色工厂,开发万种绿色产品,创建绿色供应链。阐述了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的要求,其中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由综合基础、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评价与服务等方面标准构成,绿色制造评价机制包括第三方评价实施规则、程序,绿色制造评价数据库等内容,以此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提供导向引领,保障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和统一化。这一系列文件的推出,将理论与绿色制造目标相结合,描绘了绿色制造体系的框架和内容,为“十三五”期间成套、成体系地推进绿色制造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初见成效,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正式起航
伴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出,我国绿色制造体系的推进步伐愈发清晰。2017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请推荐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的通知》,给出了绿色工厂自评价报告及第三方评价报告、绿色设计产品自评价报告、绿色园区自评价报告及第三方评价报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自评价报告和第三方评价报告的报告模板,明确了工作的时间节点,宣告了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单位的申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目标是要在全国及行业内率先打造出一批绿色制造的先进典型,以此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引领相关领域工业的绿色转型。同年9月,经申报单位自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论证、复核以及网上公示等环节层层选拔,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工信厅节函〔2017〕491号)正式出炉,其中绿色工厂201家、绿色设计产品193种、绿色园区2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5家。同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紧接着发布《关于推荐2017年第二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的通知》,第二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推荐工作迅速开展。2018年2月,经层层选拔,工信部发布了第二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工信厅节函〔2018〕60号),其中绿色工厂208家、绿色设计产品53种、绿色园区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4家。
对照绿色制造体系到2020年的创建目标,当前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产品已分别完成目标的40.1%、46%和2.46%,绿色产品创建进度明显滞后。这主要是因为部分绿色产品的“绿色程度”缺少基础数据和公开信息支持,难以量化,导致绿色标准制定困难,影响了绿色产品推广和评价工作的开展。为加大绿色产品工作推进力度,2018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增补推荐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绿色设计产品)名单的通知》,将绿色设计产品的评价标准扩充到41种,目前推荐新一批绿色设计产品的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
五、凝聚全社会绿色发展共识,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同于节能减排的强制性约束,宜以正向激励为导向,注重理念转变、技术支持和标准完善等,在全社会达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回收共识,凝聚制造业转型升级合力,做到“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创新驱动,绿色共享”。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力。
一是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现绿色制造技术群体性突破,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科研院所、大学和研究型企业参与,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广应用效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绿色制造理论创新,提升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完善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体系,提升绿色技术研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结合度;改进技术引进质量和吸收能力,追踪国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指导和管理技术引进;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绿色制造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多样性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地引导和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转型升级;引导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为企业绿色创新与低碳转型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等。
三是政府部门应参照相关标准制定落实奖励政策,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清洁生产、环境和质量体系认证等工作。发挥环保政策导向作用,发展新能源,淘汰落后、高污染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绿色增长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工程,将绿色标识作为制定绿色采购产品目录和指南的基础依据,带动绿色消费信心的树立。
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绿色制造是一种显著地社会经济效益生产模式,积极采用和发展绿色制造相关技术、装备与产品,将为我国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企业在21世纪全球制造业低碳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