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关于粽子的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其实,早在今年初馒头国家标准出台引发热议的时候,许多人已把粽子拉进去,沾亲带故地说了不少。而之后又有确切消息说粽子国家标准正在制订中,有望下半年出台,这让粽子难得消停,并取馒头而代之,以主角身份撑到现在。
与馒头国标曾遭一些人“恶搞”一样,粽子国标也被这些人设置了相似的语境。“脱离生活实际”、“伪科学”、“无稽之谈”等等所有非议馒头国标的言论,转手批发过来,不打折扣。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在标准这件事上,“恶搞者”的确毫无长进,有一种将无知进行到底的执着劲头———笔者一直不明白,假如真的有什么利益需要捍卫,以“恶搞”方式坚守自己的立场也算是精神可嘉,但问题是,不管是粽子国标还是馒头国标,其实施最终会施惠于大多数人,包括这些反对者,那么他们究竟想“捍卫”什么?
不知道自己是标准的最终受益者,这既是无知的一个现实表现,也是另一种无知的一个直接结果。许多质疑者在对粽子或馒头国标表达“脱离生活实际”之类意见时,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这些标准,甚至连什么是标准都不清醒。比如,有质疑粽子国家标准者这样问:粽子有上千年的传统历史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包,谁愿意包成什么样就包成什么样,想放什么馅就放什么馅,如果粽子国标实施,这是不是就会剥夺了老百姓包粽子的权利?很显然,发问者连标准仅针对进入市场的商品粽子而不涉及居民自制自食的非商品粽子这一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对标准的无知,最根本的还是表现在对标准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汽车、冰箱、彩电等这些“大件”要有标准,这谁都同意,即使国家出台再多相关标准,恐怕没有谁会大惊小怪,可是为什么到了粽子、馒头这里,就有人站出来说三道四了?甚至有人还把问题转移,大而无当地反问:既然有在粽子、馒头这些柴米油盐的琐事上制订标准的闲工夫,为什么不把时间、精力用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这些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民生大事上?且不说搞不清政府职能分工而棍子乱打、帽子乱扣是多么地逻辑混乱,把制订柴米油盐标准这些与民生关系极为密切的重要事情视为“琐事”、“闲工夫”,其立论起点已够幼稚可笑了。
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粽子、汽车一样对待。搞标准歧视显然不对。况且,制订粽子国家标准,其意义远非是为了让粽子看上去好看、吃起来好吃,引导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这才是其最终的意义指向。标准中关于粽子的检测方式、检测依据、包装方法等具体规定,甚至细微到颜色、气味、水分含量,这些保证粽子食用安全的规定,也为其他食品提供了相应的示范作用。入口食品与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关,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在目前食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且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与落后的作坊式生产有关的现实情况下,做好粽子、馒头等大众食品的标准工作就更显重要了。只有不断制订和实施更加科学、严格的相关标准,食品安全这一重要民生问题才会得到逐步解决。
当然,民众中存在标准无知者的事实,也暴露出我国标准工作的教育、宣传、普及尚不够到位这一问题。因此,在做好标准制修订及市场监管工作的同时,如何提高标准的认知度,让标准实现社会化,就成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